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關於汽車成本與產品開發感慨

今天忽然看到新聞:
民眾提案公布ARTC國產車撞測結果 交通部問題不在於公開與否
那問題到底在哪?

當新車上市時,雖然交通部手上都握有國產車廠呈交給交通部的ARTC撞測資料,但交通部相關單位表示,由於撞擊測試資料內容僅會有通過撞擊測試與否,並不會出現像是IIHSEuro NCAP撞擊結果星等評分的概念,若是直接公布撞測資料,一般民眾恐難以理解
那交通部的意思就是「我們也只知道 ARTC 說某款車通過而已、不知怎麼通過的
那在食安方面主婦聯盟和豬頭學者亂發言,亂公布數據,而且沒經過公證單位認可的測試資料,直接公布,不是更讓民眾恐難以理解?現今在食品營養界這風氣已經很盛行了,汽車更應比照辦理
國內車廠遞交檢測報告及相關文件給交通部審驗機構申請合格證時,此資料即進入政府管轄範圍,交通部即有權決定是否公開供民眾查詢。
要在台灣賣,當然要遵守政府的要求阿
像之前衛福部要實行食品成分暨添加物全展開的時候可口可樂就說我要退出台灣市場,果然衛福部馬上受驚,商研後香料可以免展開,所以是可以先上車後補票的拉!!!!
類似案例層出不窮,要玩遊戲就是要遵守規則拉!!!!!

相較於國外市場,目前美國IIHS與歐洲Euro NCAP都屬民間單位,並非政府所管轄,而上市車輛同樣僅須通過各國基本的撞擊測試要求,嚴苛程度其實並不如上述兩個民間單位所要求,因此未來臺灣需要努力的方向,除了期盼國內車商願意公開撞擊測試結果之外,民眾對於安全配備重視度的日漸提升,才能促使整個體系進行改變,進而出現像是上述兩種非官方測試單位來進行監督。

那為什麼有些車子在美國IIHS與歐洲Euro NCAP都有公布資料,且這些車系也有在台灣生產,但就是不公布呢?

講這麼多,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還是有寧願不要安全配備、優良的操控性只要最便宜最好看的車款的消費者拉!!!拔個安全配備,懸吊降低成本一下,反映在售價上,這些消費者馬上就高潮了
既然交通部的說詞是「 ARTC 他們無法管」,關心安全的民眾們,就先別用拿 IIHS 或是 Euro NCAP 來類比,而是訴求交通部比照 NHTSA(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也就是隸屬於「美國聯邦政府運輸部」的「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成立隸屬於交通部的「官方」單位,做出如以下的公開撞擊測試吧。

但是真正的降低成本不應該是這樣做的
 要降低成本就該整合研發項目,達到降低開發時間的目的,因為產品開發的中心思想在於「」,人才是主角。倘若一台車子在出事的時候無法保護人,那開發這產品有何意義?
 一般大家口中所說的車廠,其實就是組織,在這個團體下面有很多、很多的人和部門組織。但也就是如此,才讓汽車無法進化!因為這些單位是一個一個獨立分開的,一間車廠約有一千到兩千人,然而重要的是,買車的消費者只有一個。車廠用幾千個人去創造車輛,而這部車,會去買、會去評斷的人,就只有買這輛車的車主而已。幾千個開發人員以獨立分開的方式來做車輛,所以車子才不會進化。
以行動電話為例,現在有人身上有10 年前的行動電話嗎?應該沒有吧,有10年前的電腦嗎?也應該沒有,因為這些東西是不斷進化,所以我們不會用

汽車呢?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覺得10年前的車很丟臉吧!我想歸根究柢,是因為車廠多年來組織都沒有進化,所以汽車才無法進化。
成本的高低,最大的一個主因就是「時間」,舉例來說;人力費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個人要用掉多少錢、每個年度要花費多少錢是可以計算的,假設開發一個東西要用3年,如果只用了1年就完成,這就只花費原本預定成本的1/3,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法。
有些車廠不做時間的縮短,反而從消費市場端把配備拿掉,來COST DOWN,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如: 3年的開發時程縮短為兩年,COST的部分可以下降30%。若欺負零件廠,一直要求他們降低成本、一直拔掉配備,然後告訴消費者我的成本下降,目的是追求利潤上升,這是絕對要反對的事情。

唯有如此,台灣的車輛才有出頭天的可能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