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冷壓果汁揭曉 in 加工技術層面

何謂冷壓果汁?

1.以壓媒在低溫下對果汁進行冷殺菌
2.在螺旋榨汁機的中空管壁通以冷媒,進行著一邊榨汁一邊冷卻
3.以打碎機將蔬果,在以類似不織布的網袋裝果泥在以油壓器壓榨出汁
4.直接榨完汁冰冰箱

1比較接近答案
2則是天馬行空的答案
3的話只是一般的路邊攤榨汁而以
4根本不是答案

但是我們也不知道廠商賣的是什麼藥,所以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解釋


Pansci的作者群有提到:
「冷壓」果汁是將磨碎或去皮的蔬果放進軟性容器中,再放進充滿水的鋼製箱子裡,以強力油壓將壓媒加壓至超過3000倍標準大氣壓力(約300Mpa、約3099 kgf/cm2);超高壓能抑制微生物生長,也能避免一般果汁機會造成的氧化跟過熱,理論上更能保留微量營養素。

這裡比較麻煩的地方為,你必須做出能夠承受幾百大氣壓力的鋼製容器,而且要顧及安全性


另外在Hiperbaric 公司也有提到專門的HPP冷壓果汁機(這樣應該是殺菌的機械)


這邊則是要做出能夠承受幾百大氣壓力的塑膠瓶,而且瓶口這邊一定不能爆掉,加工完成後不能有洩漏

此外,連續式加工才是最大的難題

感覺兩邊的技術know-how都十分的高端
而且這種設備應該單位是以千萬再算的

感覺應該是不會有不知名的程咬金投資好幾個千萬只為了賣個200塊,而且還被質疑扭曲冷壓果汁,加上不知道好不好賣的果汁吧?

國外的廠商敘述為:
高壓加工是一種冷殺菌技術,應用在其產品已經密封在終端包裝中,並藉由水來傳播高壓(300-600 Mpa,約3000-6000大氣壓)

國內的廠商敘述為:
超高壓技術(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亦可稱為高靜水壓技術(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係指將食品包裝於軟性密封容器中,以液體(通常為水)作為傳遞壓力的介質,使其存在於超高壓 (100 MPa以上,約987 atm) 環境下,同時搭配適當的時間與溫度 (50℃以下) ,進行食品的物理性處理。過程中引起食品成份中非共價鍵 (氫鍵、離子鍵和疏水鍵等) 的破壞或形成,並使得食品中的酵素失活、澱粉糊化、蛋白質凝膠性質改變、以及降低微生物數量,進而達到食品加工、保存及滅菌之目的。

在食品加工學:保藏篇之第710頁則提到殺菌殺蟲之壓力為2000  kgf/cm2,約2000大氣壓,約202.65   Mpa

註:1 大氣壓 =0.981 bar= 0.1013 Mpa =1.033  kgf/cm2

再來來看一張總整理的圖 (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在另一個公司網站看到(宣稱營養冷壓果汁很好的網站):
冷壓榨取過程分為兩個步驟先是設備的渦旋研磨器(VORTEX TRITURATOR)再來是冷壓器(HYDRAULIC PRESS)才能生產完成流程是把蔬果打成新鮮泥狀後進入強力馬達二次壓榨分離出新鮮果汁液體

網站的解釋為(某營養師經營的冷壓果汁社群):
一、HYDRAULIC PRESS或是Cold Pressed都只是商業上的詞語,亞洲稱之「冷壓」,「冷」是因為製作過程中不產溫度,「壓」是透過20噸的壓力壓出蔬果汁

二、單螺旋、雙螺旋、咀嚼機這些機器只做了Goodnature第一個動作-把蔬果變成泥,而第二個動作「壓」則需要透過HYDRAULIC PRESS達成

三、其實「冷壓」不是什麼專有名詞,賣檸檬汁的阿嬤也可稱之「冷壓檸檬汁」

四、目前在亞洲地區只有大陸有生產類似的機器,但不安全,所以我們購買美國Goodnature,基本全球知名冷壓果汁品牌都是採用這種機型


 接著也找到類似概念的機械:

真的就是先旋轉研磨器,再用壓板漿果泥壓榨分離出果汁,這概念其實有點像是
<板框式壓濾機>


其實是可以以慢速的螺旋榨汁機搭配板框式壓濾機來達成
但這似乎扭曲了冷壓果汁的本意

在來其網站有提到是選用臭氧消毒蔬果表面,理論上蔬果內部除非感染,不然幾乎都是呈現無菌至菌數量很低的狀態,加上於表面的臭氧殺菌,應該是接近無菌的程度了

且他的保存期限只有2天,這大概跟家裡榨的果汁差不多程度,頂多乾淨一些

且他的大腸桿菌未檢出,代表產品及水源沒有受到糞便汙染,但卻沒放上生菌數的報告???
(他的證書很小,可能是我沒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Pansci作者群也做了一個有關冷壓果汁的影片

在此影片中那才是正統的冷(高)壓果汁(High Pressure Process, HPP),Hydraulic Press或Cold Pressure都只是商業操作的冷壓果汁,這意味著比起正統的HPP果汁,他更有潛在的生菌數的風險。且蔬果經由HPP的壓榨,也能榨出果汁,還能順便殺菌,而他的壓榨也是在相對低溫完成的。

關於冷(高)壓果汁的更多詳情,可以去google關鍵字
1.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2.高壓加工
3.高液壓加工
4.冷(高)壓果汁
5.高壓殺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來我也幾點疑惑的點,大家可以一起集思廣益

(一)此蔬果汁有販售,那是否應該拿到工廠營業登記許可?
(二)此為加工成食品,是否應該符合工廠衛生標準?
(三)此為蔬果汁,是否應該比照優良農產品工廠衛生標準來以高標準要求自己?

例如:

(1)作業環境應保持清潔,一般作業區內之獨立空間空氣落菌量宜保持在100CFU/plate/5min 以下;準清潔作業區內宜保持在50CFU/plate/5min 以下;清潔作業區內宜保持在30CFU/plate/5min 以下;黴菌落菌量宜保持在10CFU/plate/5min 以下。

(2)原料處理(清洗、破碎、榨汁)、調理加工(調配、混合)、內包裝(充填、密封處)等場所其地面應平而不滑,且以非吸收性之不透水材質構築,並有適當之排水斜度(宜在1/100 以上)及排水系統。

(3)牆壁離地面至少一公尺以內之部分應以平滑、無毒、非吸收性且不透水之材質構築,壁磚接合處之隙縫宜以不透水材質補平,以利清洗並避免長黴;牆壁或牆柱面應為白色或淺色,與地面之接合處宜有曲率半徑3 公分以上之適當圓弧,以利清洗。

(4)應有充分之供水設施,非使用自來水者應設置淨水或消毒設備,並應針對淨水或消毒之效果指定專人每日做有效餘氯量及酸鹼值之測定並做紀錄,水質須符合有關主管單位之規定且每年至少定期送驗一次;使用在食品接觸表面之清洗用水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清洗用水及飲用水管路應有明顯之顏色區分;地下水源應與污染源(如化糞池、廢棄物處理場等)保持15 公尺以上之距離,並防止污染水源。

(5)冷(凍)藏庫應裝設可顯示庫內溫度之溫度顯示器並每日進行溫度記錄,並宜裝設安全裝置及可警示溫度異常之自動警報器。

(四)是否有在監控蔬果汁的糖度(Brix)
網站提到:

冷壓果汁除去了減緩糖分吸收的纖維而增加身體對糖份的吸收量;你沒辦法一次吃10顆柳橙,可是榨汁之後卻能輕鬆吸收10顆柳橙的糖分!

這其實是一件值得思考的論點,水果裡面也有果糖和葡萄糖,這樣一次吃下10顆柳丁的糖分,但卻把纖維都去掉了,雖然還是有些植化素會存於果汁中,但對於長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國人,這似乎是要去仔細討論的地方

()是否有以 "天然果蔬汁之檢驗項目、方法與標準" 來檢驗自身產品?

至於關於冷壓蔬果汁的輕斷食,本篇就不討論了,相信網路上應該有很多以科學文獻佐證的科普文了

其實本篇的用意在於希望各位客官不要因為看到包裝美好的事物就一頭栽進去了
一句話說得好: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
還是要去思考合理性、於現今法規的適切性

以其其背後所影藏的商業噱頭

最後其實有想到一點:
打碎過濾後其實纖維素都被濾掉了
沒過濾的話,果汁容易因比重的關係而分層
熱破碎可以維持果汁黏度,減緩分層速度,至於如何熱破碎又能保持營養素,這也是設備商的know-how
還有一樣比較其作弊的方法,添加果膠或食用膠進去
黏度高不容易分層,這可以參閱史托克定律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丙烯醯胺,這麼繞口令的東西到底是蝦毀??? (公聽會整理篇)

丙烯醯胺,就是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到底是蝦毀
於4/1/2015,台灣舉行關於丙烯醯胺管理的公聽會
可見他的重要性非同小可,於是小編來整理公聽會內容

首先來看新聞:
薯條、黑糖可能致癌 學者建議訂攝取標準 (蘋果日報)

台大研究證實,薯條、洋芋片、油條及黑糖等食物含有的丙烯醯胺會(可能)造成基因缺損、致癌,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舉行公聽會,討論食品的丙烯醯胺如何進行管理議題。主持丙烯醯胺致癌研究的台大教授吳焜裕及林口長庚醫師顏宗海會中強烈呼籲,政府應制訂丙烯醯胺每日攝取量標準。

吳焜裕指出,他長期針對丙烯醯胺進行研究,發現台灣人尿液中丙烯醯胺含量比國際平均值還高一些,且動物實驗中幼鼠受丙烯醯胺影響更強,因此雖然丙烯醯胺並非食品添加物,也應訂定管制標準

顏宗海說,很多人會質疑國外沒有相關標準,所以台灣訂標準「行得通嗎?」但台灣很多黑心食品都是全世界首例,而薯條、洋芋片是小朋友愛吃,油條也是台灣常吃的食品,另外咖啡也是年輕人普遍愛喝的食品,都含有丙烯醯胺,政府應該主動出擊,採漸進式管理,「不去規範說不過去」。

引用《食安法》第7條規範業者對丙烯醯胺自主管理,訂定自主監測計畫;目前衛福部也參考歐盟標準訂定「企業監測丙烯醯指標值草案」,未來公告後就會要求企業在食品製造過程中監測含量。至於每日攝取量,許說,目前歐盟、美國都還沒有標準,在缺乏充分科學依據時,不宜草率訂定標準。

台大食品科學所特聘教授葉安義指出,一般國人飲食不需要恐慌,但特定高風險族群應該透過教育、宣導降低丙烯醯胺攝取量,且黑糖、油條、杏仁等食品,都已經有減少丙烯醯胺含量的烹飪作法,可減少含量達85%以上,只要有均衡、健康飲食習慣,就不需要特別訂定管制標準。

成大環境醫學所教授李俊璋說,國人飲食習慣中確實都攝取丙烯醯胺,且所有年齡層、各類食品都有,衛福部應輔導加工業者如何烹飪可降低降低丙烯醯胺,並宣導減少吃高含量的食物。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說,丙烯醯胺雖有致癌風險,但喝咖啡不是只喝丙烯醯胺,只要盡量維持少鹽、少油、少糖飲食習慣,就可不必恐慌。中興大學食品系榮譽特聘教授周志輝也說,丙烯醯胺在家炒飯、買鹹酥雞都逃不了,就像烤肉也會產生致癌物,建議應先針對國人飲食習慣監測研究,否則若訂定標準又根本做不到,「那就是擾民!」


公聽會資訊

4/1(三)09:00,於本頁面提供「薯條與洋芋片等油炸食品致癌!?——食品管理公聽會」的現場直播,這場公聽會,是由立法院的社福衛環委員會舉辦。

本次公聽會的討論主題:

一、 丙烯醯胺的潛在健康危害
二、 政府部門如何降低國人丙烯醯胺攝取量
三、 各級學校供餐如何維護學童健康
四、 制訂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管制標準之可行性
公聽會當天將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林口長庚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以及台大食科所特聘教授葉安義等專家學者到場發表意見。

在此附上公聽會影片:
再來為各位簡單整理公聽會的內容(網友互動公聽會)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特聘教授

一、他提到了關於毒物質和量的觀念
質就是指毒性,不同物種所導致的毒化物不同,如巧克力對於狗有毒性,對於人來說卻是美食;量就是致毒性的劑量

二、丙烯醯胺(Acrylamide)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A 類致癌物』,此類物質是『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高的物質或混合物,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而實驗性的證據有限。』

三、攝入的途徑有抽菸與飲食
也提到在油炸油中視看不到丙烯醯胺的,因為他的親水性和不耐高溫的性質(<175℃)
再來提到許多動物毒性,這會再以簡單做文獻探討

四、2011加州制定丙烯醯胺的上限攝取量為140μg/Day
也於台灣做了許多食品的丙烯醯胺殘留檢驗,發現馬鈴薯類的洋芋片的殘留量確實比國外高
咖啡的部分則是相反的,國外比較高,油條以及黑糖的丙烯醯胺殘留量很高

五、結論為:
1.對國人提供正確資訊,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2.不需要制訂管制標準 (因為不同製造來源的殘留量差異大)
3.持續監控國人的曝露量
4.對業界提供指引



成功大學環境保護暨醫學研究所-李俊璋教授

一、較高濃度丙烯醯胺殘留的食物有:麵茶、穀粉、油條、杏仁果、薯條、薯餅、黑糖、洋芋片、麻花。黑糖最高濃度可達5615ppm

二、攝入量最高的全榖雜糧類和糖果零食類,以孩童族群比較高,但隨年齡增加攝入量降低
但大於65歲又增加

三、依照國人的飲食習慣,罹癌機率約萬分之一(風險評估的結果)

四、定標準難以執行,因為丙烯醯胺殘留量會隨著加熱溫度和加熱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會使業者難以遵循。以行政機關角度是要去稽查,但以業者的角度他沒有添加,但是卻是在調理時產生

五、結論
1.政府應制定企業指引,而不是制定殘留標準,為如何應用加工技術降低丙烯醯胺殘留量
2.政府應健康安全宣導,因為丙烯醯胺的曝露量為全年齡層皆有曝露且皆有罹癌風險




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講師-陳俊成

一、丙烯醯胺加熱溫度超過65℃就會慢慢產生了,只是高溫速度會比較快
常見例子為老滷汁,代代相傳得老滷汁

二、歐盟的食品安全委員會可能於年終訂下丙烯醯胺的TDI,目前學者的共識為2.6μg/kg,以一位60kg的成人來看,一天大約156μg

三、由於數據高低參差不齊,取平均值可能有不妥,是否就高殘留量食物來管理?

四、於台灣丙烯醯胺高風險食物:馬鈴薯薯條、馬鈴薯洋芋片、糖蜜(蔗糖副產物)、黑糖、油條、烘焙食品(尤其是燒焦處)、蜂蜜、咖啡、老滷汁

五、以黑糖來說,雖然是養生聖品,但於2005年後的研究發現其丙烯醯胺含量極高,最高高達1582μg/kg,這樣換算只要吃100g就超標了



這邊插入一則新聞
<致癌丙烯醯胺 黑糖堅果類檢出>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葉安義的「台灣地區食品之丙烯醯胺含量」調查報告顯示,除油條、洋芋片、薯餅、薯條等高溫炒炸食品有高檢出率外,堅果類及黑糖也有丙烯醯胺檢出,其中含量超過每公斤超過1000微克的杏仁有2件,黑糖飴有1件。

葉安義說明,調查報告是單純顯示這些食品的丙烯醯胺含量較高,但目前還未有流行病學證明丙烯醯胺食用多少會直接致癌,但調查中也顯示台灣地區12歲以下幼童在丙烯醯胺暴露量確實較高。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吳焜裕教授

一、以尿液檢測方法,發現國人的殘留量略高於國外

二、丙烯醯胺是目前最應關切的食品安全議題

三、應該制定標準管理,因為黃麴毒素,benzopyrene及中草藥中的馬兜鈴酸都已經有標準,這些也不是人為添加物的物質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

只針對關於規範問題,政府應主動出擊,需要管理高濃度丙烯醯胺殘留的問題



王立委

一、應從嬰幼兒食品開始輔導

二、政府應推廣可使丙烯醯胺減量的加工方法,並且採取獎勵措施,減量者優先公布廠商名單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楊振昌教授

一、飲食中不是只有丙烯醯胺,不必過度恐慌。宣導教育必須確實做到



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科技學系周志輝榮譽特聘教授

一、以化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必然反應,一種褐變反應。所以應該考慮量的問題

二、因為太多範圍有丙烯醯胺的存在,要制定標準需考慮,如是否有貿易障礙和擾民的問題



台灣大學園藝系許輔教授

一、不必過度恐慌,教育宣導和調查是應最先做的事情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吳福濱理事長

一、營養午餐價格上的一些政策和控管,造成需要用低價來做餐點。所以換取來的就是業者不斷cost down

二、盡快公布標準或定期抽驗並公告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賴曉芬秘書長

一、需重新檢討菜單的設計,例如炸物,可避免油炸,或是制定降低丙烯醯胺烹調方法

二、菜單需透明烹調方式,家長有權利知道是否有炸物的存在

三、應給予營養師或午餐秘書的教育,如食譜的丙烯醯胺的評估

以上為專家學者社團的發言



行政院衛生服利部許次長

一、我國於92年就開始訂定與丙烯醯胺相關的計畫,102年完成嬰幼兒及穀類產品曝露量之研究,每年都有相關計畫在調查

二、已經有宣導教育政策,但執行不徹底,待加強

三、未來於高風險丙烯醯胺產品之監測的建立

四、初步方向根據食安法第七條,公告高風險丙烯醯胺產品應做好自主管理與監測計畫。目前已有企業指引的草案(參考歐盟含量監測指標)

五、會與教育部共同關切青少年及孩童營養午餐等飲食議題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廖所長

一、協助業者工廠自主管理之規範,及協助毒物殘留的減量

二、消費者需了解業者因食安議題投入的技術及設備之花費,會反應在成本上

三、如需訂定殘留標準,需長時間來關注並考量

四、業者從業知識之教育與宣導

五、結論:
有需要可以輔導業者,未來類油炸產品之研發



行政院教育部陳司長

一、學童供餐應遵守學校衛生法之規定與措施。幼兒園應遵守教保服務實施準則十二條規定,應提供衛生安全,符合該年齡層的營養需求之供膳餐點,少鹽少油少糖,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學校販售的飲料已有管控標準

二、學校課程導入營養教育的宣導與健康飲食之觀念。教師導入營養及供餐演習

三、學校營養午餐食材登錄的啟用

第一輪發言及回應結束


第二輪發言開始



成功大學環境保護暨醫學研究所-李俊璋教授

一、因孩童的曝露量高,建議從團膳業開始做起,把高風險之食材列入團膳業需注意使用之食材

二、營養師及午餐秘書宣導教育之議題,應避免廠商供應高風險產品

三、於企業指引與自主管理,政府應要求廠商自主管理之內容,業者自行研究可降低殘留量之流程,可訓練業者補充知識,另外可法人機關輔導改善。藉著查核和檢驗來監控

四、促進民眾知識的提升,飲食之衛教資訊



文化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兼任講師陳俊成

一、已經比政府先進行一些教育訓練之議題與推動,也教育稽核人員於團膳業要查菜單,看食材內容與比例、烹調方法

二、風險評估皆為95%之常態族群,若有5%之族群。中國菜丙烯醯胺之殘留量調查

三、自主管理與輔導之相關考量,指引手冊可能不能完全呈現技術,因為理論與實際上有差異



蘇清泉委員

一、由於無法避免,所以訂出標準值是一大挑戰

二、推廣水煮、減少油炸



田秋瑾委員

一、飲用水有標準0.5 ppb,食品則沒有。需讓大眾了解丙烯醯胺相關知識推廣

二、團膳負責人、營養師、等等營養午餐相關人員,必須了解丙烯醯胺相關知識,減少丙烯醯胺高風險的烹調方式與食材。炸物不含澱粉類(???)

三、洋芋片之源頭管理

四、WHO建議丙烯醯胺曝露量為1μg/kg。至少優先評估學童之丙烯醯胺攝取量之風險評估。大型快餐店應標示薯條上的丙烯醯胺含量。

五、需慢慢教育形成國民共識。營養午餐需優先處理。衛服部可逐步選擇高風險食品監控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特聘教授

一、台灣地區各年齡層調查1000多種食物類型,再配合營養調查數據,12歲以下丙烯醯胺曝露量是各年齡層最高的,為0.33-0.58μg/kg。比較英國數據,趨勢雷同,但曝露量遠低於英國人的曝露量

二、造成神經毒性攝取量為0.5 mg/kg body weight/Day,造成生殖毒性攝取量為2 mg/kg body weight/Day,致癌性攝取量為2.6 μg/kg body weught,一般來說難以到達此攝取量。但低年齡層孩童為高危險族群,需要加以避免曝露風險

三、黑糖已經有小型實驗方法可以減少大量的丙烯醯胺殘留,馬鈴薯炸物國際是用利用酵素法與品種改良,但在國內推行需一段時間與相關規範,而丙烯醯胺殘留如採用真空油炸,殘留量幾乎測不到。

四、避免偏食,給予孩童良好的飲食教育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吳焜裕教授

一、應先給予法律規範,良好者才可自主管理。應先管理高風險產品

二、鼓勵政府應規定規範,加強資訊公開



林口長庚醫院林忠英博士

一、孩童是最大受害者,應需制定標準

二、孩童肝癌比率比美國高1.3-1.5倍,毒化物是否造成孩童病變。孩童得到神經病變相當嚴重




田秋瑾委員

一、嬰兒食品魚肉蛋類(49ppb)、水果營養品(73ppb)及嬰兒食品澱粉類(309ppb)都都有丙烯醯胺殘留(1ppb = 1μg/kg),需注意嬰幼兒曝露量的風險評估。即使困難應由嬰幼兒及孩童先避免丙烯醯胺風險

二、要管理路邊攤可能有困難,但大型速食店應優先管理,如知識教育推廣與設備技術輔導相輔相成




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葉安義特聘教授

一、炸雞部分,丙烯醯胺殘留大多於表面脆皮之部分,內在肉幾乎沒有殘留

二、數據顯示0-12歲確實比19-30歲的曝露風險高

三、FAO也優先考慮致癌性



網友提問(一些意見就沒列了)

1.宣導具體辦法是什麼? 如何檢驗宣導成效?

2.中小學營養午餐菜單具體決策過程?為何有各地規範不一的情況?


3.衛服部手冊之數位化


4.廠商可以花錢升級設備,政府除了規範會是否應輔助業者升級設備? 小攤販是否負擔的起設備費用?


5.如何讓業者配合政府的宣導??


6.自主管理該如何管理?


7.執行面上問題? 如何抽驗?人力是否足夠?能否安排基礎公務員報告?


8.除了政府管制,消費者該如何自保?有什麼制度可以防止食安問題


9.規範標準是否統一之問題?與國際標準之相關問題?規範罰則是否有規定?


10.如果人體可代謝掉,那為什麼要制定標準?


11.會中提到卵巢癌及乳癌,是否丙烯醯胺對女性影響比較大?


12.如果非炸不可的話,可以添加什麼添加物來降低丙烯醯胺含量?




官方最後發言

1.制定標準
2.能否代謝
3.小攤販設備升級問題



衛服部發言

一、食品很安全,行為很危險。飲食行為需經過宣導來改善

二、針對高風險產品做風險管控。劑量是風險管理措施,除了劑量尚有其他管理手段,包括訂定業者指引,請業者執行。讓業者自行監測後,政府在查核期監測是否確實,再訂定相關風險管理之措施

三、輔導業者調整並監測

四、教育消費者和業者,如避免焦黑食品



田秋瑾委員

一、至少要有產品標示丙烯醯胺含量,如香菸之標示



行政院衛服部發言

方向為先訂定企業指引,輔導業者往低殘留量進行,給予業者自我管控,並且政府給予監督,如不合格可公布商品及廠商名稱,訴諸大眾媒體給予民眾知道



行政院教育部發言

一、營養午餐食物內容與基準規定:主菜少裹粉油炸、魚肉不油炸、少使用魚肉半成品。也會隨衛服部修正

二、每年都有辦理營養研習,包括午餐秘書、營養師等團膳人員

三、菜單需列出食材內容



會後總結論

一、衛服部已制定手冊也提供背景值研究,已在擬訂企業指引草案

二、教育部與衛服部合作相關營養午餐之規範與落實,大眾衛教的宣導

三、標準之制定與否?正面表列?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油脂加米飯:能讓熱量減少60% ??? 到底什麼妖魔鬼怪來亂!!!!

關於中視的一篇報導:

中視新聞》改變米飯烹調方式 減少60%熱量

這真是他殺的厲害,比減肥藥還厲害,這如果是真的的話,這樣腰豆素和羅氏鮮等等減肥藥和就不用賣了拉
以國人飲食指南建議成人一天攝取1.5-4碗全榖根莖類來算。最多吃四碗,一碗飯200g約300大卡,這樣一碗飯只剩120大卡,等於4碗只有480大卡,超划算的吃法
以主食佔50-65%總熱量的比例 (以平均58%來看好了),一個一天要攝取2000大卡的人,醣類熱量約1160大卡。如果醣類都是從這種油化白米攝取,這樣瞬間就少了約700大卡
這樣吃十一天就瘦一公斤了,超爽der
由於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上台灣ㄐㄧˋ ㄓㄜˇ 智商30不意外
請看下列例子:





因為上述原因,於是再找了另外的中文新聞

<華人健康網>
吃白飯熱量能減半!加椰子油放冰箱
內文提到:
正在努力減重的你,是否餐餐都是「菜菜族」,完全不敢碰澱粉,尤其是白飯?好消息來了,斯里蘭卡研究人員發現,將椰子油加入米飯後,烹煮40分鐘,冷卻後再放入冰箱冰半天,就能減少至少60%的熱量。讓你減重不挨餓,香噴噴的白飯照吃不誤,一樣苗條又健康。

至少60%也太多了吧!!!????

內文也有提到:根據美國《時代》(TIME)雜誌報導
於是用關鍵字google:rice+coconut oil+resistant starch
果然找到time出處了

<time>
This Cooking Trick Cuts Rice Calories in Half

內文提到:

According to research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s national meeting, using coconut oil and a refrigerator can slash calories by as much as 60%.

這邊的意思跟中文新聞的意思一樣

但是他最後兩段有個類似但書的補充
以研究種的方式烹煮,可以減少10-15%的熱量(研究者是說10-12%.......)
但研究者如果用特定的品種可能會減少50-60%
我新聞沒看到下一段,看太快了,誤會TIME了 (3/28/2015)

於是突然想起一句老祖宗的話:天下的XX一般黑,應該要改成台灣的XX一般黑

不過內文有提到,重複加熱並不影響抗性澱粉的量


(3/29/2015)
也找到了BBC也有相關報導

Eat rice cold for fewer calories

研究者找出最佳的方法是加入一茶匙的椰子油煮40分,然後放冷後,在冰箱冷藏12小時
研究者也指出:冷藏/降溫是一個必須步驟,因為直鏈澱粉會在糊化的時候從顆粒滲出並形成可溶的型態

冷藏12小時會使其在直鏈澱粉分子外的氫鍵形成,也會轉變成抗性澱粉
重新加熱也是可以的,並不會影響抗性澱粉的量

該研究團隊現在正確定哪一個品種的米可以使此試驗結果更好,也在確定是否有其他食用油可以拿來試驗
可以建議該研究者可以找台大食科的葉教授合作喔


英國營養基金會的專家說抗性澱粉可能具有數種健康益處,可以促進消化和腸道健康,也可幫助調節血糖濃度

但他說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這類抗性澱粉的任何一種健康效應
英國飲食協會發言人說:這聽起來是有很好的潛力,然而尚無相關的人體實驗數據
我還是會建議人們煮飯時使用他們正常的方法,直到更多的可用資訊出來時

該篇文章強調:
UK nutrition experts cautioned there was no quick fix to losing weight.
英國的營養專家警告:減重並無快速方法!!!!!!


這邊提到的冷藏後形成的抗性澱粉應該是第三型抗性澱粉
根據一篇碩士論文的內文可以做簡單解釋
探討添加離子液體[EMIM][DEP]對於酵素改質玉米澱粉的影響

第三型抗性澱粉稱為回凝澱粉或稱老化澱粉,是澱粉顆粒在充足的水分下經加熱、糊化、冷卻及回生的過程所產生的澱粉,因其直鏈澱粉分子之間的氫鍵作用,形成雙股螺旋(double helix)的結晶物質,此種結晶物質不僅具有抗酶解的特性,同時熱穩定較高,能承受多次的熱加工處理,所以可以廣泛利用於食品工業


再繼續digging後
果然又找到了
刊登在<Chemistry-World>的一篇文章
Simple cooking changes make healthier rice

裡面有指出:he told delegates at the 249th ACS National Meeting & Exposition in Denver, US.
ACS是美國化學協會,算是很知名的世界級組織
不過因為非學術網站,一些相關的資料就載不下來了

他的做法大概是:
使用傳統的煮法為燉煮40分鐘後,再以烘箱乾燥2.5小時
接著是另一種方法:加入椰子油(這邊沒提多少)於米中在沸水煮,接著冷藏12小時候,再以烘箱乾燥,最後進行微波,反覆的加熱冷卻,是會增加抗性澱粉的含量

其中有兩三段內文有點被台灣ㄐㄧˋ ㄓㄜˇ 誇大

(1)實驗者是用其他品種(原本就是最低含量抗性澱粉的品種),如果用一般高抗性澱粉或其他品種的米,效果可能會達50-60%(但她還沒做,用推測的),他的實驗結果是減少10-12%的卡洛里
(2)這是體外試驗,研究者有說:目前缺乏這類文獻產生之抗性澱粉之攝取相關的數據,將來會在更做進一步的關於肥胖病患的臨床試驗。也有其他學者提出相關質疑:人體的代謝反應並不總是能夠全部預測,尤其是從體外試驗來判斷時。
(3)研究者把這種油脂和澱粉結合的抗性澱粉稱為第五型抗性澱粉,稱為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澱粉,這種情況我猜被結合的油脂和澱粉都不能吸收,但是應該有潤滑腸道和促進糞便形成的功能

這邊記者完全省略阿!!!!!
身為食品人不允許記者省略阿!!!!
這邊很重要,因為很多教科書還沒有第五型抗性澱粉
那第五型抗性澱粉到底是什麼呢??

在此,為大家奉上兩篇文獻
文獻一:
Amylose-lipid complex formation during cooking of rice flour

文獻一我也只能看到摘要,哭哭!!!!

不過我節錄我覺得重點的地方: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形成率和水溶解性會隨至著於成糊烹煮(paste cooked)脂肪酸比例的增加,會使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的形成率增加,而水溶解性減少
=>水溶解性的減少可能代表被酵素作用的部分變少,因為酵素需要水相媒介來幫助分解基質

此外也提到了藉由碘圖譜檢測有無脂質加入的米粉,可以確認確實有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的形成
(碘圖譜應該是一種紅外線的光學儀器所打出的圖譜),有光學領域的天才麻煩請幫我!!!! 這我真的不懂

再來文獻二,這一篇就很友善了 ㄎㄎ
Resistant Starch: Promise for Improving Human Health



抗性澱粉分五類(根據此文獻)
第一類:天生具有物理屏障能抵抗酵素完全作用的澱粉:如未精緻的全穀類
第二類:伴隨著有B或C多晶型態的澱粉顆粒:如高直鏈澱粉玉米、生的馬鈴薯和香蕉澱粉
第三類:回凝澱粉:如烹調過後冷卻回凝的澱粉食品
第四類:化學修飾澱粉:如經化學物修飾澱粉官能基的澱粉,交鏈澱粉和辛烯基琥珀酸澱粉
第五類: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脂質和澱粉高溫糊化後形成的複合物,硬脂酸-高直鏈澱粉複合體

(澱粉經辛烯基琥珀酸(Octenyl Succinic Anhydrate, OSA)修飾後使澱粉具親水性及疏水性,可做為良好的乳化劑。為化製澱粉,也可算是第四類抗性澱粉)

Type V. (文章內的介紹)



澱粉螺旋結構與脂質結合示意圖
http://www.rug.nl/research/polymer-chemistry/members/laura/

此篇文獻有提到這種第五類抗性澱粉如何形成的

(1)原料是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長側鏈(是支鏈點α-1,6鍵結之後的直鏈澱粉)與脂肪酸(中短鏈)或脂肪醇(就是鏈很長的脂肪酸),所形成的單股螺旋複合物
(2)由螺旋結構的線性澱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的長側鏈)中的螺旋腔室(中間的洞),脂肪酸會在此螺旋腔室內與澱粉結合,當結合完畢後,就可以抵抗澱粉酶的切!切!切!
(3)而這種複合物也會纏繞支鏈澱粉分子,造成澱粉顆粒無法順利澎潤和被酵素水解
(4)這種複合物的形成是很短暫的即時性反應,而且加熱後可以重新形成,此外這種複合抗性澱粉可能也具有熱安定性!!!!

關於抗性澱粉的好處:
由於人體消化困難,當抗性澱粉通過經由上部消化道到達大腸時,會被細菌發酵分解,產生許多重要的代謝產物,包括短鏈脂肪酸(SCFAs)
所以抗性澱粉也可以視為是一種益菌生(prebiotics)和膳食纖維

其功效有:
(1)降低大腸癌前驅物
(2)巨量營養素的全身性調節
(3)改變賀爾蒙/激素的分泌
(4) 改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這邊的巨量營養素的全身調節,我想作者是指醣類、脂肪、蛋白質以及巨量礦物質於體內的代謝調節


另外於台灣大學的食品科技研究所也有做相關的研究
油脂對米飯理化特性及澱粉消化性之影響
在其摘要提到:

(1)隨油脂飽和程度增加棕櫚油具有最低的預估升糖指數 (eGI) (85.6) 和含量最高的抗性澱粉 (RS) (11.2%),其次依序為大豆油 (87.1 和 8.5%)、亞麻仁油 (90.3 和 3.8%) 及白米飯 (92.4 和 0.8%),結果顯示棕櫚油可形成較穩定之複合物,對酵素水解抗性較佳
(2)回凝米飯之消化性隨米飯貯藏時間延長而降低,以亞麻仁油增加RS之量最多。

於XRD之圖譜,可觀察到米飯澱粉於回凝過程中,由V-type 轉變成 B-type,經復熱後再次轉變為V-type,結構間具熱可逆之特性

這一段話我想作者應該是想表示:
用飽和脂肪形成的複合物可能比較多也比較安定,所以正常澱粉就比較少,而亞麻油酸這複合物可能比較少,正常澱粉比較多。儲存時間增加,正常澱粉會脫水回凝,但複合物澱粉不容易回凝脫水,所以正常澱粉多的亞麻油酸組別增加的老化澱粉會較多

(3)米飯經回凝復熱後,ALC(直鏈澱粉-脂質複合物)之解離溫度提高;復熱之米飯澱粉消化性與新鮮米飯比較,RS含量間並無顯著差異,顯示由於ALC熱可逆性,仍可保留複合物維持其酵素之抗性。經由實驗結果得知,不飽和程度越低之油脂,其形成ALC之結構也越安定,可顯著降低米飯澱粉之消化性,將有助餐後血糖之控制,並且獲得較多的RS,作為飲食之參考。

另外一篇來自Sci期刊的文獻,也有相似結果
Effects of cooking methods and starch structures on starch hydrolysis rates of rice.

這篇文獻主要是想了解不同的烹煮方法(蒸煮、煨肉煮pilaf、傳統炒法)於米的澱粉水解程度是否會有差異。研究者選了三種品種的稻米,分別是

根據此文獻摘要
直鏈澱粉
含量
初始
糊化溫度
蒸煮後
RS
煨肉煮
RS
傳統炒法
RS
(1)蓬萊米(japonica)
13.5%
56
0.7%
12.1%
15.8%
(2)在來米(indica)
18.0%
71.6
6.6%
13.2%
16.6%
(3)糯米(waxy)
0.9%
56.8
1.3%
3.4%
12.1%

在來米於初始糊化溫度之所以較高的原因,起因於有較長的支鏈澱粉側鍊
以炒飯的形式,會有最多的抗性澱粉含量

作者也說機制已經被研究了,那應該是要再去找其他文獻來看,因為只能看到摘要XD
抗性澱粉越多,澱粉水解率越低炒飯的形式可能是一種期望中可以製備降低飯後血糖和胰島素反應的方式,藉此方式也可以促進人體大腸的健康

◎(這邊是假設探討)我們以傳統炒法的在來米來看,抗性澱粉增加為16.6%,一般澱粉則有83.4%,以一碗飯為四份主食的單位來看,一份主食有15g的醣類和2g的蛋白質,熱量大約為70大卡

在其中這15g的醣類有2.49g為抗性澱粉,12.51g為一般澱粉
抗性澱粉的熱量2.4-2.8大卡,取最少的2.4大卡,一般澱粉為4大卡
這樣糖類的總熱量有50.04大卡,加上蛋白質的8大卡,總共為58.04大卡
這樣來看的話58.04大卡只佔原本70大卡的83%
等於減少了17%的熱量,再加上油脂的熱量,一份主食分配的油脂可能很少(一鍋飯配一茶匙的油,根據新聞)
所以跟研究者的10-12%可能是類似的



Dean say:

這種模式目前應該尚處於體外試驗,當然於生物體也可能有相似現象
煮飯加油脂,飯會比較好吃,而且鍋子和碗比較好洗XDD
不過加入微量的油脂可以避免減肥者面臨長期油脂攝取不足的可能
也算是一種另類的營養均衡
加入油脂的飯也會比較香,如果有厭食的人,搞不好可以提升食慾

但是.......要完全使用這種方式才減肥,其實有技巧的吃和多動才是正解!!!!!




資料/文獻來源:

1.改變米飯烹調方式 減少60%熱量。中視新聞影片。

2.吃白飯熱量能減半!加椰子油放冰箱。華人新聞網。

3.This Cooking Trick Cuts Rice Calories in Half。Time news。

4.Simple cooking changes make healthier rice。Chemistry-World。

5.Kaur, K., Singh, N., (2003). Amylose-lipid complex formation during cooking of rice flour. Food Chemistry, 77(4), 511-517.

6.Birt, D. F., Boylston, Hendrich, S., Jane, J., Hollis, J., Li, L., McClelland, J., Moore, S., Phillips, G. J., Rowling, M., Schalinske, K., Scott, M. P., Whitley, E.M. (2013). Resistant Starch: Promise for Improving Human Health. Advance in Nutrition. 4, 587-601.

7.林奕廷 (2014):油脂對米飯理化特性及澱粉消化性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台北市。台灣。

8.Mo, R., Leutcher, A. Y., JL, J., (2013). Effects of cooking methods and starch structures on starch hydrolysis rates of ri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78(7), 1076-1081.

9.陳佑倫(2011):探討添加離子液體[EMIM][DEP]對於酵素改質玉米澱粉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桃園市。台灣。

10.Eat rice cold for fewer calories。BBC NEWS。

11.Katja Loos. (2012). Unraveling the lipid-amylose inclusion complex formation. Macromolecular Chemistry and New Polymeric Materials Lab,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Netherlands.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從相關係數來看到底生活中的科學是什麼??

首先先來看一句話統計讓數字會說話,這句話是正確的
但說的話可以是正面、負面的也可以是精心設計過後的話
要讓數字怎麼說話完全取決於決策者的統計手法與心態

在這個資訊爆炸、科學三寶滿天飛的時代,看科學新聞一定要瞭解的一點就是,觀察性研究只能顯示AB的變動有關連,不能很明確的證明A造成B或是B造成A

科學三寶:立委妓者假專家

統計這種東西對於科學研究者來說是一個可以證明自己研究的價值
但是只要你有心,用真實的數據也可以玩出很強的相關性和差異性。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激進組織所慣用的伎倆之一

其實只要掌握住n大小抽樣分配其實要高顯著高相關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真正統計厲害的人,是可以在不用創造數據下,跑出跟原本完全不同的統計趨勢,這時候如果你統計底子不好就會被反打臉到死 
(所以統計真的很重要,各位客官,生統要好好學阿)

舉個例來說台灣近年來的自殺率有攀升的趨勢,而麥當勞在台灣的展店數也有攀升的趨勢,所以把自殺率和麥當勞的展店數跑相關分析,證明說因為展店數高所以導致高致殺率???? 

What the fuck ?? 這時候我會跟他說:你媽知道你在這裡發廢文嗎?

統計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是正確的,但以科學邏輯的角度來說是欠缺證據來証實的






















(圖片引用至三分鐘科學粉絲團)在三分鐘科學的圖片中威爾鋼的銷量有逐年攀升,而有機食品的銷量也是,那對於反對有機食品的人來說,將威爾鋼銷量和有機食品來跑相關性,其實樣本數越大則相關性會越高,甚至高到嚇鼠你,這我們下段在說明


















有機食品恐導致自閉症(autism)?     
圖片中(圖片引用至三分鐘科學粉絲團)威爾鋼的銷量和自閉症患者有逐年攀升,而有機食品銷量也是,那對於反對有機食品的激進組織來說,將威爾鋼銷量/自閉症或者診斷數和有機食品來跑相關性,就可以創造出看似科學但卻又不合科學邏輯的研究,藉此激進團體可以大力的反對有機產品,推廣他們的產品(這邊只是舉個例,畢竟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很多)。

由上述兩張圖片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觀念:

【相關不蘊含因果】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

根據三分鐘科學小編的發表意見(例外情況設立假說)

(1)
而嚴格說起來兩反應值單獨出現的話真的沒辦法證明反應值間有因果性,但如果A出現的時候B出現的機率比沒有A(影響因子)時多好幾倍,而且好幾個獨立的觀察性研究都有同樣的結果,同時做隨機對照實驗不可行的時候,我們會勉強把觀察性研究的結論拿來當作是可能性很高的理論,「抽煙導致肺癌」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有些研究認為說抽菸會導致肺癌,但是在confounding factor(干擾因子)未完全釐清的情況下只能說有這個可能性。

(2)另外以溫室氣體與氣候變遷來說。溫室氣體是真的會吸收紅外線所以才被叫做溫室氣體,人類釋放的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會被認定是"事實"也是因為我們找不到另外一個地球來做對照實驗所以才會從各個方向蒐集不同的資料來看兩件事情有沒有關係。很可惜的是,目前看起來大部分方向產生的資料指出「人類造成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暖化」這個假說是非常靠譜的。

而一般我們再跑相關性分析,大部分都是雙變數相關性分析,也就是兩個反應值間有沒有存在著相同或相反趨勢,相關性分析所得的相關係數主要是告訴我們變項間的相關程度高或低,並沒有檢定「自變項」對「依變項」影響,因此得到的相關係數(r值)只能說明這兩個變項間是正相關、負相關,或者是無關。不能解讀為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響。

如果你有用過spss的話你就會知道在跑anova分析時,會有「自變項」和「依變項」的選項要選擇,但是在相關分析卻只有雙變數的選擇

相關性分析的變異數(變異數和母數和抽樣分布有關)則稱為共變數(雙變數的交集變異數)
其性質有:

(1)
針對兩種變數的共同變異數共變數雖然可判斷兩變數間的關聯方向,無、正、負相關,但共變數會隨著數據尺度的不同而改變,因此只能判斷方向,而不能判斷強度。

(2)
為了要判斷強度,可將共變數除以兩個變數的標準差,就可以克服單位和尺度的影響。將共變數除以兩個變數的標準差的值就稱為積差相關係數,也稱皮爾森相關係數

這邊有沒有看出什麼端倪?? 共變數和標準差可以決定相關係數,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利用機率分配或是其他手段調整共變數或標準差,就可以讓原本的趨勢改變(雖然個人覺得這種機率很低,但這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

談完了相關係數,就來談所謂的顯著性(梁與葉)

假如你想要研究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取樣1000人,做相關係數得到的結果為r=-0.06(p<0.001),表示兩個變數之間相關係數為-0.06,且有統計上顯著的差異,這該如何解釋?

相關係數非常接近0,理應是兩個變數之間線性關係不強,但是做檢定時的p 值非常顯著,這是很常見的情形。相關係數檢定主要是檢定母群體相關係數(ρ表示)是否等於0,當樣本數大的時候,一般均會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在實務上,一般也以r 的大小來看相關的強弱,而非只看是否顯著。

接著要解釋為什麼高樣本數會有低相關係數且伴隨著高顯著性的原理(毛,2008、沈,2010)

因為樣本數越高越容易有顯著差異,因為根據中央極限定理,樣本數越高兩型誤差的分布會越尖且窄,這時候就可以在不減少α值的情況下提高檢定力(1-β),因為提高重複數回提高整理自由度,提高整體自由度就會順便提高機差項自由度使得EMS變小,EMS變小會讓F值提高,就容易檢定成功,棄卻H0假說,接受H1假說
H0假說:β = 0H1假說:β ≠ 0 β為斜率

目前常用的相關性分析檢定數有(吳與塗,2010)
(1)Pearson
相關係數,常用於母數檢定法之相關性分析,也是SPSS的預設選項
(2)Kendall’s tau-b
等級相關係數,常用於檢定兩個人為次序變數是否為一致的相關指標係數,比Spearman適用範圍更廣(可用於n<10,為無母數檢定法)
(3)Spearman 
等級相關係數可以方便檢驗兩個定序變數是否相關,但是很難實際解釋兩個變數如何相關及相關程度(無母數檢定法)


最後再舉一個跟食品一個跟營養有關的例子

在多醣體的萃取研究中,常會測得的物理性質不外乎就是黏度和分子量,而很多文獻都會說兩個存在著顯著性的正相關。一旦看到相關就要去找尋關聯機制。分子量越長,多醣體的整體體積越大,在流體流動時,因為結構太長太大,分子鏈間容易碰撞形成阻力,而黏度的定義就是液體流動時所產生的阻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分子量越大黏度會越大的原因(Togrual and Arslan, 2003;蔡,2015)


再來是高血糖與腎衰竭的關聯,很多文獻也會說高血糖會判隨著糖尿病腎病變,兩個有高度正相關性。糖尿病患者血糖容易在血液中且很難代謝掉,所以血液中會有很多溶質成分(葡萄糖),會造成腎臟代謝性及血管動力學的改變以及高溶質血液過濾時對腎臟造成的負擔,這就是高血糖與腎衰竭的關聯機制(姜,2012)

參考文獻:
1.Togrul, H., and Arslan, N. (2003). Flow properties of sugar beet pulp cellulose and intrinsic viscosity–molecular weight relationship. Carbohydrate Polymers, 54(1), 63-71.
2.梁文敏、葉懿淳:第十四單元相關係數 -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生物統計中心。
3.吳明隆、塗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五南圖書公司。
4.毛正倫(2008):實用統計技術=Practical Statistic Techniques。華騰文化。台北市。台灣。
5.沈明來(2010):試驗設計學=Experimental Design 第四版。九州圖書文化有限公司。台北市。台灣。
6.姜和均(2012)糖尿病腎臟病變的形成和機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2012 3 月會訊。
7.蔡銘澤(2015):檸檬酸萃取文旦柚種子外殼多醣理化性質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研究所。台中市。台灣。